用「雲端廚房」快速進入美食外送市場

Milestone
4 min readAug 2, 2020

--

雲端廚房是一間只做外送,沒有任何內用空間的餐廳。如果不知道訂單從哪邊來,就不應該嘗試雲端廚房,先思考該如何評估外送市場,再來考慮是否轉型雲端廚房,如果能看懂餐廳所在區域的美食外送市場需求,就放膽去做吧!

雲端廚房是什麼?

上一篇文章 雲端廚房-因美食外送平台而爆發的產業 有介紹雲端廚房,但事隔半年多,我想再拆分成餐廳與產業視角,來進一步說明雲端廚房(又稱幽靈廚房)是什麼。

從「餐廳」角度看雲端廚房

從餐廳角度來看,「雲端廚房」是一間只做外送,沒有任何內用空間的餐廳,所以營收來源會是線上渠道(外送平台、餐廳網站、Line 等),而線下的外帶渠道(店面、POS 業者)比例通常會遠低於線上。

只做外送的好處很直接,餐廳完全省下外場的裝潢與人力成本,啟動一間餐廳的裝潢與租金成本會大幅降低,且後續的人力與折舊攤提成本也隨之下降,啟動與營運成本降低,啟動資金的回收期也將更短。但事情肯定是好壞並存,一體兩面:開一間「雲端廚房」餐廳很簡單,但經營仍舊是非常困難,因此「如果不知道訂單從哪邊來,就不應該嘗試雲端廚房」。

從「產業」角度看雲端廚房

從產業的角度來看,雲端廚房是餐飲+房地產,也是餐飲+科技。餐飲+房地產的結合相對單純,買個房地產改裝成雲端廚房來營運,等房價上漲後,再賣掉大賺一筆。這個作法,有人想到麥當勞、有人想到 WeWork,但比較之下雲端廚房並不太重視交通易達性(外送員騎車),因此雲端廚房能投資的房地產標的就更多了。買下人流較少的店點,裝潢多間分租給其他人開雲端廚房,更可以降低投資房地產的風險。

相較於餐飲+房地產,有軟體背景的我比較喜歡餐飲+科技的作法,因為房地產模式,並不是一個很創新或對租賃者友善的事情(詳細可以 Google WeWork 的故事),而且真正有趣與創新的地方是在於餐飲+新科技,舉例來說 Uber 是交通+科技,而 Airbnb 是住宿+科技。

餐廳要直接轉型雲端廚房嗎?

前陣子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,有收到幾位網友私訊,主要是說看到很多雲端廚房業者的成功,而目前餐廳生意不好,想聊聊看是否要直接轉型。我目前依舊看好台灣的美食外送市場,但想法是:「先有能力評估外送市場,再考慮是否轉型雲端廚房」。

開一間雲端廚房跟實體餐廳是差不多的,都必須因應市場狀況調整餐點內容,但要評估的是 3 公里的線上餐廳狀況與消費者市場,相較過去的商圈與人流,需要調查的範圍與技術難度增加了不少,另外因為採線上經營的模式,一些實體餐廳無法使用的方式也可以嘗試看看,舉例來說:分時段建立菜單讓餐點聚焦、早餐店轉賣宵夜時段等。

要直接與雲端廚房供應商合作嗎?

國外已經有很多業者提供「雲端廚房」的服務,這台灣肯定也會有不少,但是否有合作的需求,則是看對方能否幫助解決下列關鍵問題(這邊假設餐廳本身對廚房建設很熟悉,且對餐點有一定的研發能力):

  1. 對方了解雲端廚房所在的美食外送市場狀況與消費者需求嗎?
  2. 對方能夠協助你分析銷售據並調整產品定位嗎?
  3. 對方用什麼方式,來幫你獲客並帶來訂單(營收)?

酒香不怕巷子深,已經不適用線上的美食外送市場了,能否解決上述問題將是雲端廚房經營模式的重要課題,如果能自行解決,或許就不需要跟雲端廚房的供應商合作。但如果餐廳的專業在餐飲,供應商的專業在軟體與行銷,雙方跨界的結合,肯定能創造一間更加具備競爭優勢的雲端廚房餐廳。

國際上有許多雲端廚房供應商,各自有不同的經營核心,房地產的CloudKitchens、分析市場的 Kitchen United、整合服務的 Kitopi,外送起家的Doordash Cloud Kitchens、Deliveroo Editions、Grabfood 等,而印度與中東的雲端廚房更是百家爭鳴,這一定要排個時間來寫寫。

--

--

Milestone

地理系畢業,現職為新創公司產品經理,會持續累積更多有關產品管理的里程數,不知道會不會走偏方向,但會紀錄沿途所見的各種景色,作為未來向前探索的指標之一。